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世博会揭示“幸福城市”秘密 软感受重过硬数字
今后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要素,居民的幸福度等“软感受”,将远远超越GDP、人均收入等“硬数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锋季明许晓青

  飞速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在过去30年间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城市化浪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城镇总人口已超过6亿,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有118座,而超大城市则达到39座。用不了几年,中国将首次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

  城市之“量”跃升的背后,面临着“质”的完善。居住问题尤其是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可能成为中国这个“城市大国”的一块短板。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为探寻居住之道提供了不少借鉴和启示。

  “幸福度”将成为衡量城市

  发展水平的标尺

  在上海世博会多位外国馆馆长看来,今后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要素,居民的幸福度等“软感受”,将远远超越GDP、人均收入等“硬数字”。

  “人的生活质量是判断城市优劣的最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生活让城市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政府总代表、上海世博会展区总代表联席会议指导委员会副主席胡毅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胡毅督说,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创造美好城市至关重要。而这里的生活质量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还包括宜居的生活环境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以人为本、亲近自然的规划是创造宜居城市生活环境的关键,芬兰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宜人环境。“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心大都是高楼大厦林立,而在芬兰,大自然充分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很多城市都有沙滩、河流、森林等多种类型的‘自然走廊’,即使在市中心或者工业区,人们随处都有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去处。”胡毅督说。

  此外,芬兰的城市规划让生活区与工作区融为一体,人们上下班无需长途跋涉,这减少了交通和能源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意味着市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无独有偶,法国馆总代表何塞弗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未来的城市好不好,要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幸福不幸福。”

  走进法国馆,最吸引人的是一座巨大的绿色垂直花园,藤蔓沿着屋顶垂下。身在现代建筑中,却和自然近在咫尺。尽管场馆的人流量达到每小时7000人以上,却丝毫感觉不到拥挤和炎热,秘诀在于水池和绿色空间再造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兼具了水循环处理、空气净化和调控温度的功能。

  何塞弗雷介绍说,当年法国馆“感性城市”的设计从49个候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时,在法国国内也不无争议,有人认为“感性”一词会掩盖科技创新的光芒。但是何塞弗雷认为,其实法国馆的许多环保科技都被“隐形化”或者“亲和化”,一切都“以人为中心”,这才是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看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更需注重人的“心灵发展”。他认为日本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至今,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走过了“发展科技——重视环保——关注心灵”的三部曲。他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在那届世博会上,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当时的日本民众渴求不断的科技创新。

  “技术腾飞的确让日本民众的生活在此后变得更富裕,衣食住行也有了转变。例如快餐店等新的饮食文化兴起,人们的衣着变得轻便而更富有个性,房屋建筑由繁变简、交通选择多样化等。”他说,但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日本人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追求不断创新和进步外,还需关注环保。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因此提出了“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

  江原规由认为,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固然至关重要,但倘若没有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即便经济再发达、科技再尖端,也是不完美的。他说:“尤其是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有所联系,如何创造美好的环境,把顺应大自然的传统与文化较好地保留下来,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他进一步指出:“倘若上述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需要重视人本身的心灵发展以及观念问题。因为人具有最终行为权,倘若人驾驶的环保车横冲直撞,城市发展也依然存在问题。”他表示,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这说明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心灵也要跟得上进步的步伐。

  “居者有其屋”镜鉴

  在上海世博会上,新加坡馆展示的“组屋”模式带来了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的诸多启示。

  “组屋”即新加坡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房。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710平方公里,公民和永久居民却多达360多万人,且几乎全部居住在城市,住房保障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世博会新加坡馆提供的资料详细介绍了该国的“组屋”模式。

  新加坡政府的国家发展部于1960年建立了建屋局,目的是为了解决早期的“屋荒”问题。四十多年来,建屋局共兴建了将近百万套组屋,使87%的低收入家庭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局是新加坡的一个法定机构,2008~2009财政年度的预算为73.13亿新元(下文的“元”均为“新元”),为同期新加坡政府财政预算的19.5%(不过,建屋局的开支不归入政府开支),由此可见组屋建设力度之大。建屋局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抵押融资贷款、来自金融机构的债权和银行贷款和购房者的付款等,而支出主要用于偿还贷款、建造房屋等。每年收支后的净赤字,由政府津贴补偿。截至2009年底,政府的补偿金累计已达192.81亿元。

  目前,建屋局建造的组屋一共有91.2万套,其中出售组屋84.0万套,占92.1%;租赁组屋和工商用房屋分别为4.4万套和2.8万套,分别占4.8%和3.1%。

  西班牙在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马德里馆,同样表达了政府对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关切。展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竹屋”,脱胎于马德里卡拉班切尔区2007年建成的一幢保障性住房,88个低收入家庭平均每户房屋面积70平方米,已获得产权。

  马德里馆总协调人尼诺说,马德里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低收入人群修建用于租赁或买卖的社会住房,到目前已形成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公共住宅政策。2008年已建成的61712套住房中,社会保障性住房占60%,达37030套。而在该市2011年总共计划修建的160691套住房中,77453套为社会保障性住房,占48%。

  新加坡建屋局通过新加坡馆向本刊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对于首次申购组屋的低收入家庭,除享受规定的房屋津贴外,还可获得额外的公积金购屋津贴;收入越低,津贴就越高,最高可达4万元。此外,建屋局还为条件合格的购买者提供偿还期可达30年的优惠利率贷款。比如,2009年第四季度,购买组屋抵押贷款的利率只有2.6%,仅比公积金贷款的2.5%高出0.1%。购屋者可用公积金存款或现款来支付10%的首期付款及抵押贷款的每月分期付款。

  新加坡馆官方人员关淑敏向本刊记者举例说,2009年一至三季度,建屋局推出的新建组屋从二房到四房的面积分别为45平方米、65平方米和90平方米,平均售价分别为9.6万元、15万元和26.5万元,对应购买者在规定时间内的每月家庭收入标准分别为1350元、2000元和4100元。由此可见,购房者用5~9年的收入即可购买一套公屋。这三类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分别还可获得4万、3.5万和1万元的额外购房津贴。贷款方面,如按30年优惠利率计,每月还贷只需225元、461元和955月,仅相当于家庭月收入的16.7%~23.5%。

  不过,从2007年1月开始,建屋局规定所有申请优惠利率的购房者必须先取得贷款合格书。“这可以让购房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有资格申请的贷款数额和每月分期付款的数额,以便他们量力而行,不致超贷。”关淑敏说。

  新加坡的组屋也实行“租售并举”。租住组屋要求租房家庭“年龄至少21岁、家庭月总收入在1500元或以下,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身者年龄须在35岁以上”等。但租金相当优惠。比如,目前对家庭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首次申请租住的一房、二房的月租金仅分别为26~33元、44~75元。

  “确保穷人也能过体面的生活”

  和国内一样,国外有条件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也是中低收入人群。比如,新加坡规定,若要直接向建屋局购买组屋,申购者年龄必须在21岁及以上,必须组成核心家庭,每月家庭收入不超过5000元,并不得拥有任何私人产业。不难想象,保障房社区无疑是穷人比较集中的区域。

  上海世博会上的一些案例还说明,中低收入者同样能在保障性住房中体面地居住,甚至拥有较高质量的生活。马德里馆总协调人尼诺说,廉租房在马德里并不意味着低品质。从2003年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批年轻的设计师开始将目光投向廉租房建设,在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努力下,出现了上述“竹屋”这样的代表性建筑。

  尼诺说,马德里的廉租房在材料的选用、能源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如竹屋的屋顶设有一个蓄水池,池中种满绿色植物,可以改善楼体的隔热性能;设置在天蓬顶棚中的可穿透的非晶硅材料板块每年可以提供1090千瓦时的光伏能源。

  新加坡馆向公众展示了其市中心丹戎巴葛地区的繁华场景,其中包括七座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而它们恰是新投入使用的组屋。这七座摩天组屋已在2009年底完工,目前居民陆续入住。

  关淑敏说:“保障房绝不等于贫民窟,政府应该确保穷人也能过体面的生活。”对于较旧的组屋和组屋社区,新加坡政府近年来不断实施各类“更新计划”。比如,“家庭改进计划”自2008年实施,分为选择性改进项目和必要改性项目,前者包括翻新厕所等,后者包括修补墙体、更换污水管等,政府分别为两者提供95%和100%的补贴。

  还有“电梯翻新计划”,通过翻新现有电梯或安装新的电梯井,让居住在无电梯停留楼层的居民也能享有电梯直达服务,政府为此提供高达90%的补贴。而早在1995年起,新加坡政府已经着手对老旧的组屋区进行“选择性整体重建”,并在重建过程中增加土地的利用密度,美化居住环境。建屋局还在全新加坡的每个市镇共设立了20个分局和4个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各类价格低廉的组屋售后服务。□


版权所有© 南京希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炫度网络
备案号:苏ICP备10120668号